中国海啸

中国海啸研究
中国海啸研究进展
中国海啸防灾减灾思考
历史海啸
古代海啸
近代海啸
海啸地质调查
海啸地质沉积
调查选址
2012年调查结果
2015年调查结果
调查结论
危险性分析
危险性分析概述
潜在海啸源区
确定性危险性分析
概率性危险性分析
概率性危险性分析研究进展
海啸危险性图

古代海啸

1.公元前47年9月;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0º,北纬38º;震级未知;一年中,地再动,北海(今渤海)水溢流,杀人民。(注:源自《汉书》。)

2.171年;震中未知,震级未知;地震,北海(今渤海)水溢。(注:源自《后汉书·灵帝纪》,只记录了山东沿海的海潮,没有相应的地震资料。)

3.173年6月28日至7月27日期间的某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0.4º,北纬38.4º;震级为7.5级;熹平二年六月,北海(今渤海)地震,东莱、北海海水溢。(注:源自《后汉书·灵帝纪》。)

4.1046年4月24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1.5º,北纬36.5º;震级5.5级;登州(今山东半岛)地震,岠嵎山摧;自是屡震不已,每岁震,海底有声如雷。(注:源自《宋史》。)

5.1076年10月31日至11月28日期间的某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17º,北纬23º;震级未知;熙宁九年十月,海阳、潮阳二县海潮溢,坏庐舍;溺居民(今汕头)。(注:源自《宋史?五行志》。)

6.1324年9月23日;震中未知,震级未知;秋八月,地震,海溢四邑乡村居民漂荡(今温州)。(注:《温州府志》、《乐清县志》、《平阳县志》均有地震、海溢记载。)

7.1344年8月17日;震中未知,震级未知;飓风大作,海水溢,地震,漂民居,溺死人甚众;海啸,上平陆二、三十里(今温州)。(注:源自《瑞安县志·大事记》,同时有大风的记载,且无相应强震记录。)

8.1347年9月17日;震中未知,震级未知;至正七年,八月壬午(十二),杭州、上海海岔,午潮退而复至。(注:源自《元史?五行志》,无相应强震记录。)

9.1353年8月1日;震中未知,震级未知;至正十三年七月丁卯(十二),泉州海水一日三潮。(注:源自《元史?五行志》,无相应强震记录。)

10.1362年7月14日;震中未知,震级未知;六月二十三日,夜四更,松江近海处潮忽骤至,人皆惊,因非正候,至辰时正潮至,遂知前者非潮。后据泖湖人谈,泖湖素常无潮通过,忽水面高涨三四尺,类潮涨,某时亦在上述时间,又平江、嘉兴亦如是。(注:源自《辍耕录(松江志异)》,无相应强震记录。)

11.1498年7月9日日本南海地震;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31.8º,北纬34º;震级为8.3级;日本广大地区地震,京都、三河、熊野最为强烈,(注:源自日本《御汤殿上日记》、《后法兴院记》、《亲长卿记》、《实隆公记》、《言国卿记》等);同日我国江浙多处水溢,如嘉定、金山、松江、常熟等,(注:《练川备记》、《金山县志》、《娄县志》、《上海县志》、《海虞别乘》等史料中约有记载)。

12.1509年6月17日至7月16日期间的某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1º,北纬31.5º;震级未知;正德四年乙巳夏,地震海水沸。(注:源自《嘉定县志》,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无相应的记录,采用NOAA的震中数据。)

13.1548年9月12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1º,北纬38º;震级为7级;地大震,地震有声如雷,夜复震,坏民庐舍无算,井水上涌,城为之崩,屋坍塌者甚多[12]。(注:源自《文登县志》,蓬莱海滨地震,但渤海湾沿岸无相应的海啸记载。)

14.1597年10月6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0º,北纬38.5º;震级为7级;渤海地震,连震三日。山东境内多处河水逆涌、涨溢。夏庄大湾忽见潮起,随聚随开,聚则丈余,开则见底。(注:源自《康熙十一年版》。)

15.1604年12月19日福建泉州海外地震;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19º,北纬24.7º;震级为7.5级;泉州山石海水皆动,覆舟甚多[6]。(注:源自乾隆《泉州府志》。)

16.1605年7月13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10.5º,北纬20º;震级为7.5级;琼山(今海南)公署、民房崩倒殆尽,城中压死者数千;地裂涌沙水;调塘等都田沉成海者计若干顷,县东新溪港一带沉陷数十村[25]。(注:源自康熙《琼山县志》。)

17.1640年9月16日至10月4日期间的某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16.5º,北纬23.5º;震级为5又3/4级;崇祯十三年,秋八月,海溢,地屡震;崇祯十三年庚辰,地屡震,海潮溢[25]。(注:源自《揭阳县志》、《澄海县志》、《潮阳县志》等;NOAA数据库震中位置、震级与《中国历史强震目录》中1641年广东揭阳东地震接近。)

18.1661年2月15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0.2º,北纬23º;震级为6.5级;安平房屋倒塌23栋,海地(今安平)城破裂多处;若干地方地裂。海水曾被卷入空中,其状如云。(注:源自《海地县志》,与一般地震海啸认知差异较大,可能为作者夸大描述。)

19.1668年7月25日山东郯城地震;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18.5º,北纬34.8º;震级为8.5级;山东郯城发生8又1/2级地震,赣榆海退三十里,凡河俱暴涨,城南渠一晷之间暴涨,见者异之;江南、松江河水尽沸约一刻止;上海浦水腾跃自西北起至东南,约一刻止;朝鲜平安道铁山海潮大溢[26]。(注:源自康熙《赣榆县志》、《朝鲜王朝实录》。)

20.1670年8月19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2.5º,北纬33º;震级为6又3/4级;康熙九年七月乙未(五),地震,有声,海溢,滨海人多溺死[7](今苏州)。(注:源自《苏州府志》。)

21.1707年10月28日日本南海地震;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35.9º,北纬33.2º;震级为8.4级;日本南海发生8.4级地震,自伊豆半岛至九州太平洋沿岸,包括大波湾、播摩、伊予、防长、八丈岛等地均遭海啸袭击;仅土佐一处就漂没房屋11170栋,溺毙1844人,失踪926人,破损、漂失船舶768艘,最大浪高25.7米;同日浙江吴兴县双林地震水涌;乌青镇河水暴涨;海盐县(治今盐官镇)地震水沸;安徽巢县无风河塘忽然水起大浪,水面宽处波高丈余,窄处亦有三尺;无为河水斗,无风波浪自起;贵池水沸逾时[25][30]。(注:源自雍正《巢县志》、乾隆《无为州志》、康熙《池州府志》等。)

22.1721年9月;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0.2º,北纬23º;震级为6级;怪风暴雨,流火灼天竟夜,海水皆立,港船互相撞坏,地又大震,郡无完屋,居民压溺死者以数千计[30](今台湾)。(注:源自《治台必告录》。)

23.1781年4月至5月期间的某日;震中未知;震级未知;乾隆四十六年四、五月间,时甚晴霁,忽海水暴吼如雷,巨浪排空,水涨数十丈,近村人居被淹[3](今台湾)。(注:源自《台湾采访册(祥异地震)》。)

24.1782年5月22日或1682年12月;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1º,北纬24º;震级为7级;1782年5月22日(或1682年12月)台湾(台南)发生强烈地震并造成严重灾情,海啸随之而来,并以东西向方式攻击海岸地区。超过120公里被海啸所淹没。地震和海啸历时8小时。该岛的三大都市和二十多个村庄先是被地震破坏,随后又为海啸浸吞。海水退去后,原本是建筑物的地方,只剩下一堆瓦砾。几乎无人生还。40000多居民丧生。无数船沉没或被毁。一些原本伸向大海的海角,已被冲刷,形成新的峭壁和海湾,并造成淹水。安平堡(即热兰遮)以及赤崁城堡(台南市赤崁楼旧址)连同其坐落的山包均被冲跑了。(注:文中精确描述海啸之8小时历时以及120公里海岸溢淹范围,并描述安平及赤崁受灾情形。与情境分析雷同,可信度高。然四万人死亡可能为错误之推估。年代亦尚待考证。)

25.1792年8月9日;震中位置位于东经120.6º,北纬23.6º;震级为7级;台湾嘉义发生7级地震,台南鹿耳门忽无风水涌起数丈。舟子日:地震甚,又在大洋中亦然,茫茫黑海,摇摇巨舟,亦知地震,洵可异也[30]。(注:源自《福建通志台湾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