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啸

中国海啸研究
中国海啸研究进展
中国海啸防灾减灾思考
历史海啸
古代海啸
近代海啸
海啸地质调查
海啸地质沉积
调查选址
2012年调查结果
2015年调查结果
调查结论
危险性分析
危险性分析概述
潜在海啸源区
确定性危险性分析
概率性危险性分析
概率性危险性分析研究进展
海啸危险性图

调查选址

我国的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研究开始于上世纪年代,周庆海(1988)分析研究我国沿海海域大陆架地震地质特征,对我国沿海进行了基于历史地震海啸记录的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最后给出我国台湾东部沿海海域、海区大陆架沿海海域以及渤海沿海海域地震海啸危险性之比为16:4:1,我国最早的地震海啸危险性区划图由此诞生。

从地质构造和海啸诱发条件来看,南海海域存在地震引发海啸的威胁。

此后该领域的研究一直没有进展,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地震海啸的发生。 2004年印度尼西亚苏门根据海啸灾害特点,海啸沉积物调查选址应考虑以下几个要点:首先考虑针对已有海啸记载或灾害传说的地区开展调查;在河口或海湾等易于形成海啸灾害的地区开展调查;所选调查位置应该高于潮汐的高潮位;由于海平面变化,调查目标应为距今7000年以来的可能事件。

(1) 南海东部边缘的台湾南部菲律宾以西的马尼拉海沟,不仅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条件,而且是南海亚板块向菲律宾板块的俯冲带,强震活动频繁且倾滑型或具有倾滑分量的走滑型地震比例很高,同时历史上也曾发生多次海啸,是南海最有可能引发地震海啸的潜在地区。

(2) 南海的北西南三面都有宽阔的大陆架,中部又是平坦的深海平原,都不具备发生地震海啸的基本条件。

考虑到南海地区海啸发生的潜在性和危险性,于2015年1月18日至1月22日对汕尾、阳江等地共13个点场点进行了现场考察。

这两次考察场点划分为A、B、C、D四个区域,如下图所示。
具体考察点参照下图:

A区调查场点地理位置

B区调查场点地理位置(一)

B区调查场点地理位置(二)

C区调查场点地理位置

D区调查场点地理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