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啸预警

海啸预警原理

中国海啸预警

中国是一个多风暴潮灾的国家,风暴潮的危害程度和发生频率远比地震海啸高得多、严重得多,国家海洋预报台负责中国的风暴潮和地震海啸的预报警报工作。为确保地震海啸与风暴潮的业务预报,一个良好的全国验潮站网是十分必要的。目前中国沿海大约有280多个验潮站,其中100多个具备较好的通讯条件,现在已有4个站为环太平洋海啸监测网提供资料。中国的海啸与风暴潮的预警报是并网实施的。

中国于1983年加入国际太平洋海啸警报系统,此后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展了海啸预警报业务(见图1)。国家海洋局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编制了包括海啸在内的重大海洋灾害应急预案。一旦沿海预计可能受到海啸影响,国家海洋局海洋环境预报中心会立即通过海啸预警系统发布受影响地区的海啸预警报。同时,预计中国发生灾害性海啸时,国家将启动海啸应急预案。

图1 我国海啸监测预警系统

上世纪90年代后期,国家海洋局还组织开发了太平洋海啸资料数据库、太平洋海啸传播时间数值预报模式和越洋、局地海啸数值预报模式。这一模式在广东大亚湾、浙江秦山、福建惠安等5个核电站的环境评价中得到应用。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迅速组织专家进行数值模拟,再现了全过程。由此,中国已初步具备了海啸预警警报的能力。

自1994年我国在南海验潮站监测到海啸开始,建设我国海啸预警系统即被提上日程。2004年印度洋大海啸发生后,温瑞智等建议结合我国现有的地震台网和海啸模拟程序建设我国的海啸预警系统。Liu等考虑马尼拉海沟的潜在海啸风险,提出建立南海海啸预警系统的构想。基于海量数据库和GIS技术,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开发了南海定量海啸预警系统,可以对潜在海啸进行快速定量化的预警,并利用GIS软件进行预警结果可视化。利用该系统对2006年台湾南部地震海啸进行模拟预报,预报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吻合。2010年,广东省地震局依托我国地震台网建立了南海区域海啸预警系统。一旦南海海域发生地震,地震台网监测到的地震数据很快传回监测中心并根据数值模拟结果发布相应海啸预警。这一系统主要面向广东省和海南省。

2013年,我国建立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国家级海啸预警中心——中国海啸预警中心(CTEWC)。该中心根据我国地震动台网和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提供的信息,利用CTSU模型,可在震后20分钟内发布海啸预警。海啸发生后。预警中心首先向当地的相关机构发出海啸预警信息,再由地方相关部门向可能受影响的地区发布预警,同时,海啸预警中心网站上也会向公众发布海啸预警信息。

在我国,海啸警报分为I、II、III 和 IV四个等级,为了便于警告识别,采用了不同颜色代表各个级别的警报,分别采用了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代表相应的警报级别。其中红色代表海啸波高大于3m,橙色代表海啸波高为2.0m-3.0m,黄色代表海啸波高为1.0-2.0m,蓝色代表海啸波高小于1.0m。2010年智利海啸发生后半个小时,我国海啸预警中心发布信息:我国沿海海啸波高大约为0.2m,并不会造成灾害。这一数据随后被沿海验潮站证实。2011年日本东北大地震发生20分钟后,我国海啸预警中心发布蓝色预警信息,同时通告海啸最早于10小时后抵达上海,波高为0.5m,之后位于舟山的验潮站检测到0.55m的海啸波高。另外,针对小型海啸,预警中心还发布安全信息。2014年,智利海啸发生后,预警中心发布信息:我国沿海不会受影响。之后,也未在我国沿海监测到海啸波。

中国海啸预警中心正在与美国太平洋环境试验室合作在南中国海建立实时的海啸预警系统。为了监测马尼拉海沟可能发生的诱发海啸的地震并提供海啸预警,国家海洋局在南海部署了两个浮标,如果地震产生海啸,在15到30分钟内就可以监测到。另外,浮标还可以传输实时的海浪数据。

国家地震台网有数量众多地震台站,国家海洋局管理着100多个海洋环境监测站,并且能够实时传输数据,我们可以通过地震台网,海啸监测网络的联合应用,进一步提高海啸预警的准确性,经过不断改进,相信不久的将来,海啸预警信息也能和地震信息一样,产出和发布能够实现自动化。

中国海啸预警
目前状况
应急预案
国际海啸预警
概述
信息监测
海啸预警中心
通信系统与信息服务
各国海啸预警能力
美国
日本
其他国家